微信图片_20250324094708

▲李渔  肖像

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),李渔出生于如皋。他的父亲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在如皋经营中草药的商人。李渔在《与李雨商荆州太守》书中云:“渔虽浙籍,生于雉皋,是同姓而兼桑梓者也。”

从顺治八年(1651)至康熙七年(1668),李渔在流寓杭州、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《怜香伴》《风筝误》《比目鱼》《凰求凤》等大量剧本。他把《风筝误》等十个剧本合称《笠翁十种曲》出版发行,此书一经问世,便洛阳纸贵,抢购一空,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“所制词曲,为本朝(清朝)第一”。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,通俗易懂,贴近市民生活,寓教于乐,适合观众、读者的欣赏情趣,故遍行于坊间。

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“新耳目之书”,一意求新,不依傍他人,也不重复自己。他努力发现“前人未见之事”,“摹写未尽之情,描画不全之态”,故事新鲜,情节奇特,布局巧妙,语言生动。


下面,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他的代表作《笠翁十种曲》。

微信图片_20250324094715

▲李渔 《笠翁十种曲》(如皋市图书馆藏)

《笠翁十种曲》是李渔创作的戏剧集,包含十部传奇剧本,分别是《怜香伴》《风筝误》《蜃中楼》《意中缘》《凰求凤》《奈何天》《比目鱼》《玉搔头》《巧团圆》《慎鸾交》。在剧中,李渔运用多种喜剧手法,在构思布局上推陈出新,别具一格,语言浅近易懂,情节曲折,展现了李渔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,既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,也深受民间百姓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