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光影斜照窗棂,距离清明节仅余几日。这个既非纯粹自然节气、又超越人文符号的特殊时刻,恰似冒襄笔下的"每当寒食东风,辄忆姬扫墓归来,衣香犹带棠梨雨。"文中对扫墓场景的描写,与清明节祭扫仪式形成镜像。在时间褶皱里,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正悄然共振。

冒襄犹在《影梅庵忆语》中写到"每值杏花零落,便觉小宛魂魄化香而来",与清明祭扫时"纸灰飞作白蝴蝶"的意象形成互文。冒襄对董小宛的哀思之情或许藏于《影梅庵忆语》某页边注——"雨丝穿古今,惟香火不绝"。在永恒更迭的清明节气里,文化记忆正如冒襄庭院中的古藤,在枯荣交替间编织着超越时空的意义之网。

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冒襄的《影梅庵忆语》。

馆藏推荐

微信图片_20250403102231

冒襄(1611年—1693年),字辟疆,号巢民,一号朴庵,又号朴巢,江苏如皋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,明末四公子之一。

冒襄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,14岁就刊刻诗集《香俪园偶存》,被比作初唐的王勃。冒襄能诗善文,博学多才,一生著作繁富,有品茶、古玩、植花等科学杂著。传世的有《先世前征录》《朴巢诗文集》《岕茶汇抄》《水绘园诗文集》《影梅庵忆语》《寒碧孤吟》和《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》等。除了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,冒襄一生还有一个杰作——水绘园,是中国徽派园林的孤本代表。

微信图片_20250403102239

▲(清)冒襄撰 民国二十四年(1935)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

《影梅庵忆语》成书于清顺治八年(1651),取名出自冒辟疆书斋“影梅庵”。书中回忆了他和董小宛明末清初,家国兴亡之际一路逃亡的颠沛流离和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。文笔生动优美,感情哀艳酣畅,作者将情感糅杂在生活琐事中,从多个维度描写刻画,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为有力动人。是“忆语体”开山之作。

《影梅庵忆语》此前流传多为丛书形式,此本为民国时期的单行本,普及范围更广,足见此作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