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 · 溯源

每年10月8至9日,当太阳抵达黄经195°,寒露节气悄然降临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它不仅是秋意的集大成者,更是一曲自然界的“变奏曲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以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”八字,精准勾勒出寒露的物候本质——此时,天地间的露水已褪去白露时节的清透,因寒气侵袭而凝结成珠,甚至隐现霜华,故得名“寒露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-10-17_101833_426

古人以“三候”解码寒露的生态语言。

▶一候鸿雁来宾

大雁南迁进入尾声,最后一批“宾客”掠过天际

▶二候雀入大水为蛤

深秋水域常见贝壳纹路似雀鸟,古人以浪漫想象诠释生命的轮回

▶三候菊有黄华

百花凋零之际,菊花独放金黄,以凌霜之姿诠释秋的坚韧。


寒露 · 习俗

▶赏菊饮茶

寒露所在的农历九月又称“菊月”,老北京有“九九重阳赏菊花”的习俗,而江南地区则流行饮菊花茶、泡菊花酒,以菊之清苦调和秋燥。

微信图片_2025-10-17_105137_332

▶吃螃蟹

雌蟹卵满、黄膏丰腴,江南地区有“秋风起,蟹脚痒”的民谚,阳澄湖大闸蟹、固城湖螃蟹成为餐桌上的时令珍馐。

微信图片_2025-10-17_105348_283

▶秋钓边

气温下降使深水区水温降低,鱼儿游向浅水区觅食,形成“秋钓边”的独特渔趣,这一习俗在江南水乡尤为盛行。

微信图片_2025-10-17_105633_514


寒露 · 气候

▶冷空气南下

北方地区气温骤降至10℃以下,内蒙古兴安盟的大米田迎来霜冻,而南方沿海地区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形成“北霜南雨”的对比。

▶秋燥加剧

空气湿度降至50%以下,皮肤干燥、咽喉不适等症状频发,中医建议多食银耳、百合等润燥食物,避免辛辣饮食。


在这个“橙黄橘绿时”,不妨循着习俗的脉络,尝一口寒露蟹的鲜美,在物候变迁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与温暖